【农林资讯】广东:农业科技引领“广东粮 珠江水”走向世界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6日 09:19:38 浏览量:1169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东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以占全国约2%的耕地,产出了约占全国6%的农业产值和10%的农业增加值,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农业科技强省的蝶变,逐渐形成了“高质、高效、高值”为特色的广东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之路。

广东农业科技的发展历程

广东省农业科技发展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农业科技体系初建阶段(1949-1977年)。广东省农业科研体系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0年成立了省农林厅家畜保育所,在此基础上逐步成立了广东省农业试验场、华南农业科学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等专业研究机构。与此同时,农业科研领域在矮秆水稻、鲢鱼及鳙鱼全人工繁殖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全国乃至世界有一定影响力的突破。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恢复与改革准备阶段(1978—1992年)。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农业科技主要面向经济建设,农业生产出现“两个转化”:即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由自给、半自给的农业向商品(市场)农业转化。农业科技围绕生产实际,开展试验、示范、推广、培训一体化。星火计划的实施,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在推广良种方面,农业科技部门与生产部门密切配合,1981年至1989年在全省推广农作物良种面积5亿亩,其中杂交水稻9641万亩。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改革探索与深化阶段(1993-2012年)。这个阶段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为标志。为了使财政更集中用于支持公益性科研机构和公益性科研活动,并扩大社会科技投入总量,广东省对科研机构进行分类改革,从政策上区别支持,对从事动植物种质资源、重要动植物育种、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综合技术等重要基础性和公益性工作的科研机构,以及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其他机构进行了改革与分离,从体制机制上保障了广东省农村科技的健康发展,通过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健康农业产业基地、星火创业带,实施城镇化技术集成示范、农业产业推进关键技术,科技富民强县、新农村建设、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等项目,农业科技对产业的支撑逐步显现,初步构建了农业创新体系。

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改革继续深化阶段(2013—至今)。党的十八大后,伴随着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出台,广东省持续深化改革,逐步打破农业科研部门、单位间的界限,以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为指导,更加注重科技与经济之间的联系,从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的角度对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行改革,主要表现在如下4个方面: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公共农业科研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科研成果助力农业生产力提高、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持续改善、政府投入为农业科技进步提供了必要前提。

广东农业科技成功的做法及取得的成果

进入新时代以来,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长足发展。

瞄准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8年,广东省科技厅开展了“现代种业”“精准农业”“食品安全”“智能农机装备”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和实施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专项计划。在现代种业、精准农业、食品安全、智能农机装备领域进行重点布局,组织国内顶尖专家团队编制申报指南,面向全国接受申报,完成“现代种业”“精准农业”“食品安全”“智能农机装备”4个专项申报组织工作,以上专项共立项73项,共计财政经费约4.6亿元。目前,各项目进展顺利,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发表了近60篇SCI论文、申请了70余件专利和10个动植物新品种,研制了若干个智能农机装备关键零部件等。

专业镇技术创新引领发展。专业镇是具有广东特色的产业集群表现形式。为推动专业镇优势产业发展壮大,2000年,广东省科技厅率先在全国开展了“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作。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全省现有省级专业镇437个,遍布全省20个地市(除深圳外),专业镇地区生产总值达3.15万亿元,占全省GDP的35.0%,拥有工农业总产值超千亿元的专业镇11个、超百亿元的专业镇155个。其中,江尾镇和白蕉镇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做出了典型示范,江尾镇位于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北部,是全国知名的“中国国兰之乡”;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是传统的渔业大镇,2003年被认定为“广东省优质水产养殖专业镇”,水产养殖业成为其重要特色产业,经过十几年发展,在改善居民饮食营养结构、发展地区经济、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大力推进农村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一是开展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在科技部的统一部署下,广东农业科技园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建有8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和8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目前,16家园区辐射范围广,吸引众多农业科技企业、研发机构与人员,2017年,共吸纳就业40万人,培训技术人员、职业农民等共61344人次,带动农民100万人。农业科技正成为广东省现代农业园区核心竞争力之所依,内生后劲之所在,转型升级之所系,引领广东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豪迈跨进。

二是 “星创天地”建设。据了解,截至2018年底,广东省通过科技部备案的“星创天地”已达63家,省级备案的“星创天地”105家,形成了以企业为建设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建设模式多样的发展态势,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链的整合和价值链提升。

大力建设农业科技项目及创新平台。广东省遵循自主创新、优势特色、资源整合、联合攻关的原则,针对广东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积极组织科技创新队伍,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突破了一批农业种业、农业生物制造、现代食品制造、农业智能生产等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培育成了一批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农作物新品种和畜禽良种;杂交稻优质化和高产育种研究、畜禽和航天育种技术等研发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同时,广东省围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扎实开展农业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依托华南农业大学、深圳市政府、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温氏集团等地方政府、研究机构及企业建设“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实验室设置“一主四辅”五大研究中心,合计三年省市财政投入达69亿元;以华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和深圳大学为依托单位新组建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分布在生命科学、畜牧、兽医、食品、林学、园艺、生态等方向。各类平台和机构的建设,培养了一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广东省农业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的突出亮点。农村科技特派员围绕乡村产业振兴进行布局,推动广东省乡村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精品农业发展,提升农民科技水平,培训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农业产业整体提升。广东省科技厅组织选派农村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基层、农业一线,围绕乡村产业和科技需求开展服务和创业。2018年,全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入库总数达1.3万余名,汇编乡村振兴科技支撑成果近1000条,覆盖了全省1300多个乡村产业,安置劳动力就业19.3万人,带动9.4万户农户增收,辐射带动824万人受益,有效推动了乡村产业经济快速发展。

当前广东农业科技发展的几个重要机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为农服务质量和水平。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后,广东省农业科技发展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把扎实推进助农服务示范体系建设作为科技兴农的主要抓手,这不仅是广东省农业科技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任务,更是促进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科技兴农的一次历史机遇。

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契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体化、深层次协调发展,势必会对区域农产品及其他消费品市场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农业科技在食品消费、绿色发展、产品检验检疫、农业高质量发展等方向有着重大的空间。尤其是建成以农产品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农产品全链条冷链系统、仓储配送节点网络为支撑的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等方面更大有可为。近年来,广东正统筹在珠三角地区重点建设一批农产品大型储备冷库,在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建设农产品产地田头冷库,形成跨区域、全覆盖的全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以及建立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并逐步拓展到水果、水产品等其他农产品。

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广东省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品牌优势、科技优势、体制优势,大力推动农村科技对外合作交流。开展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组织实施国际科技合作和产学研合作计划,引进、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海内外科技人才;完善农业走出去政策,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合作研发示范基地、中介服务机构、人员队伍建设,争当现代农业国际合作“排头兵”。

新时期  广东省农村科技工作计划

加大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创新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大环境,制定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相关政策规定,使科技项目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立法人单位负责人、学科带头人、项目主持人的责任制度,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赋予负责人、学科带头人、项目主持人更多、更大的自主权。建立基于以人才为核心的科学创新激励机制,奖励向高科技领域和基础性领域的科技人员倾斜。落实农业知识产权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建立科技要素参与分配机制,提高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和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提高解决重大技术问题能力。以强化自主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和发展科技产业为突破口,加强农业科技的创新和集成,重点发展农业生物、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动植物高效种养、农产品与食品精深加工、食品安全生产关键、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关键、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农业生态与资源高效利用、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化装备、农业信息化技术,实现农业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和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加强协同创新,打造技术集成、试验示范、产学研合作等多功能的农业科技园区。

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强化组织领导保障。逐年加大省财政对农业科研投入的力度,改革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科研项目。推进广东“科技阳光工程”的实施,完善各类人员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按照基础性工作、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应用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与产业化等内容,实行分类考核与绩效评价,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鼓励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提高科研人员积极性。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转移战略,保护创新主体权益,显著提升广东农业自主创新能力。

发挥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作用,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工程。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实现农业、科技和教育相互促进;建设省级农业科研成果储备库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集中储备、加快转化各项先进适用农业科研成果。建设高水平农科院,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提升农业科研和推广水平。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充分整合人才、技术、资金,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建设省现代农业重点实验室,加强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攻关,着力在生物育种、精深加工、农机装备、生态农业、动植物疫病防控等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升现代种业创新能力。依托基础性种业科技创新和商业化育种创新“双轮”驱动,协调推进种业基础研究、商业化育种和产业化经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强现代育种技术研究及广东特色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构建优质水稻、高效经济及园艺作物、林木种苗、现代生物育种及产业化等种业创新平台,依托航天育种、生物育种等优势资源,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抢占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制高点。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集团和优势特色产业型种业龙头企业,增强种业持续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举办广东种业博览会,推动种业交流合作和良种推广应用。

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动互联网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强“大数据”技术应用,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投资咨询、网络营销、远程订制等在线经营服务。推进农作物种植、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食用农产品销售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实现田间生产到餐桌消费的全程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强化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加快涉农信息进村入户,建设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立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广东)平台。改革完善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强化县级农业部门指导基层农技推广的职能,持续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

image.png

湛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广东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866号

主管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连新路171号广东科学馆东3楼308室 (广州市黄埔区萝岗(香雪地铁站)锐丰中心3栋2005-06房)

电话:020-22162647

联系邮箱:1344201510@qq.com

技术支持:广州市粤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