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什么病用什么药?20中常见病害防治药剂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22日 09:21:49 浏览量:1529作物一年四季均会发生不同的病害,那么应该用什么药预防呢?今天小编就跟大家说说什么病用什么药。
1、霜霉病 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发病初期产生淡绿色水渍状小点,病斑边缘不明显,后期发展为黄色不规则病斑,湿度大时叶背产生灰白色霉层,逐渐变为深灰色。棚室内干旱时病叶逐渐变黄、干枯,空气湿度大时发病叶片霉烂。 主要为害茎蔓、叶片和果实。茎基部染病,初生水渍状斑,后扩展成淡褐色,造成茎基软腐或纵裂,病部表面生出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叶片染病,叶面上现灰色至灰褐色湿腐状大斑,病斑边缘与健部分界不明显,湿度大时斑面上现絮状白霉,终致叶片腐烂。果实染病,初现水浸状斑,扩大后呈湿腐状,其表现密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发病后期病部表面现数量不等的黑色鼠粪状菌核。 使用药剂 咯菌腈、菌核净、咪鲜胺、甲托、多菌灵、腐霉利、异菌脲。 3、白粉 多发生于枝条中下部将硬化的或老叶片背面,枝梢嫩叶受害较轻。发病初期叶背出现圆形白粉状小霉斑,后扩大连片,白粉严重时布满叶背,叶面与病斑对应处可见淡黄褐斑,后期自色霉斑中出现黄色小颗粒物,渐由黄变褐,最后变为黑色小粒点。 使用药剂 乙嘧酚、醚菌酯、氟啶菌胺、硫磺、腈菌唑、苯醚甲环唑、己唑醇、氟硅唑、腐霉利、甲托、三唑酮、吡噻菌胺。 4、叶斑,叶枯: 叶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斑较小,直径0.2~7毫米,边缘褐色至紫褐色,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灰色至灰褐色,病斑中间有一个白色中心,微具轮纹,外围可见一个黄色晕圈。 叶枯病:病叶初期先变黄,黄色部分逐渐变褐色坏死。由局部扩展到整个叶脉,呈现褐色至红褐色的叶缘病斑,病斑边缘波状,颜色较深。病键交界明显,其外缘有时还有宽窄不等的黄色浅带,随后,病斑逐渐向叶基部延伸,直至整个叶片变为褐色至灰褐色。随后在病叶背面或正面出现黑色绒毛状物或黑色小点。 使用药剂 吡唑醚菌酯、丙环唑、戊唑醇、嘧菌脂、苯醚甲环唑、三唑醇、代森锰锌、代森锌、百菌清、福美双、乙蒜素、甲托、腈菌唑、中生菌素。 5、灰霉 果实染病,青果受害重,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多先被侵染,后向果实扩展,致使果皮呈灰白色,并生有厚厚的灰色霉层,呈水腐状,叶片发病从叶尖开始,沿叶脉间成“V”形向内扩展,灰褐色,边有深浅相间的纹状线,病键交界分明。该病害是一种典型的气传病害,可随空气、水流以及农事作业传播。在实际病害防治过程中,难以采取有效措施彻底切断传染源;在病原菌侵入的情况下,也难以彻底消灭病原菌,如药剂喷施,难以解决空气及露水中的病原菌;而单独熏棚,不能重点解决病叶、病果等病残体上或内部的病原菌。 灰霉病病苗色浅,叶片、叶柄发病呈灰白色,水渍状,组织软化至腐烂,高湿时表面生有灰霉。幼茎多在叶柄基部出现不规则水浸斑,很快变软腐烂,缢缩或折倒,最后病苗腐烂枯萎病死。 氟啶菌胺、嘧菌环胺、克菌丹、嘧霉胺、乙蒜素、多抗霉素、腐霉利、异菌脲、百菌清、木霉菌、哈茨木霉菌、丁子香酚。 主要危害幼苗,成株期也能发病。发病初期,仅仅是个别支根和须根感病,并逐渐向主根扩展,主根感病后,早期植株不表现症状,后随着根部腐烂程度的加剧,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逐渐减弱,地上部分因养分供不应求,新叶首先发黄,在中午前后光照强、蒸发量大时,植株上部叶片才出现萎蔫,但夜间又能恢复。病情严重时,萎蔫状况夜间也不能再恢复,整株叶片发黄、枯萎。此时,根皮变褐,并与髓部分离,最后全株死亡。 1)晚疫病:主要危害作物的三叉处和叶片以及果实上,主要在作物的生长中后期发生,在茎干三叉处上有黑斑,有的有水渍晕圈,叶片上从叶尖或叶缘处出现不规则水渍状斑,严重的时候就逐渐干枯,背面有的有白色毛层,在果实上形成暗绿色的水晕斑,最后褐腐烂掉。 2)早疫病也称为轮纹病,属于高等真菌,与叶斑病,褐斑病,褐纹病等属于一类。早疫病往往在前期发生多,主要在叶片和果实上,是褐色病斑,比较明显有同纹圈,后期病斑干枯。 使用药剂 炭疽病主要发生于叶片上,常发生于叶缘和叶尖,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呈现圆形、椭圆型红褐色小斑点,后期扩大呈深褐色病斑,中央则有灰褐色转为灰白色,而边缘则呈紫褐色或暗绿色,有时边缘有黄晕,最后病斑中央部褪成灰白色至白色,该病部极薄,呈半透明状,易穿孔。严重时,使叶片枯死脱落。 在茎上产生圆形或近圆形的病斑,呈淡褐色,其上生有轮纹状排列的黑色小点,如,仙人掌炭疽病。此病常发生于叶缘和叶尖,严重时,使大半叶子枯黑死亡。 果实受害后,开始出现小病斑,以后逐渐扩大成褐色凹陷,并在中央产生轮纹状排列的黑色小点,气温升高的情况下,还会分泌出粉红色的粘状物,最后造成烂果。 丝黑穗病在抽穗后症状明显,病株一般较矮,抽穗前病穗的下部膨大苞叶紧实,内有白色棒状物,抽穗后散出大量黑粉。 散黑穗病一般为全穗受害,但穗形正常,籽粒却变成长圆形小灰包,成熟后破裂,散出里面的黑色粉末。 坚黑穗病通常全穗籽粒都变成卵形的灰包,外膜坚硬,不破裂或仅顶端稍裂开,内部充满黑粉。 使用药剂 幼苗大多从茎基部感病(亦有从茎中部感病者),初为水渍状,并很快扩展、溢缩变细如“线”样,病部不变色或呈黄褐色,病势发展迅速,在子叶仍为绿色、萎蔫前即从茎基部(或茎中部)倒伏而贴于床面。苗床湿度大时,病残体及周围床土上可生一层絮状白霉。出苗前染病,引起子叶、幼根及幼茎变褐腐烂,即为烂种或烂芽。病害开始往往仅个别幼苗发病,条件适合时以这些病株为中心,迅速向四周扩展蔓延,形成一块一块的病区。 猝倒病常发生在幼苗出土后、真叶尚未展开前。病菌侵染后幼茎基部发生水渍状暗色斑,继而绕茎扩展,逐渐缢缩呈细线状,使幼苗地上部因失去支撑能力而倒状。苗床湿度大时,在病苗或其附近床面上常密生白色绵絮状菌丝。 1、花叶型:典型症状是病叶、病果出现不规则退绿、浓绿与淡绿相间的斑驳,植株生长无明显异常,但严重时病部除斑驳外,病叶和病果畸形皱缩,叶明脉,植株生长缓慢或矮化,结小果,果难以转红或只局部转红,僵化。 2、黄化型:病叶变黄,严重时植株上部叶片全变黄色,形成上黄下绿,植株矮化并伴有明显的落叶。 3、坏死型:包括顶枯、斑驳环死和条纹状坏死。顶枯指植株枝杈顶端幼嫩部分变褐坏死,而其余部分症状不明显;斑驳坏死可在叶片和果实上发生,病斑红褐色或深褐色,不规则型,有时穿孔 或发展成黄褐色大斑,病斑周围有一深绿色的环,叶片迅速黄化脱落;条纹状坏死主要表现在枝 条上,病斑红褐色,沿枝条上下扩展,得病部分落叶、落花、落果,严重时整株枯干。 4、畸形型:表现为病叶增厚、变小或呈蕨叶状,叶面皱缩.植株节间缩短,矮化,枝叶丝生呈丛簇状。病果呈现深绿与浅绿相间的花斑,或黄绿相间的花斑,病果畸形,果面凸凹不平。病果易脱落。
2、菌核
使用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