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广东稻渔产业焕发新生机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30日 09:21:27 浏览量:1588

6月中旬,粤北山区,山如眉黛,禾苗青翠。在乳源瑶族自治县的中冲富民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正对中造稻田投放鱼苗,一尾尾荷包型的禾花鱼“石鲤”鱼苗游入波光潋滟的稻田里,开启快乐的稻田生活。


近年来,在发展绿色渔业、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像乳源这样的广东粤北山区,积极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以稻渔种养产业扶贫带动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生态致富路。


政策加码,广东大力发展稻渔产业



稻渔综合种养在广东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就曾有利用稻田养殖鲩鱼的记载。乳源、连南等山区,稻田里投放鲤鱼早已成为一种延续数百年的传统。


“十三五”期间,广东把稻渔综合种养作为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稻田养鱼、稻田养虾等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山区发展稻田养鱼,在不额外占用耕地的情况下,既能稳定粮食生产,又能提供优质水产品,增加农民收入。” 韶关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韶关市利用国内渔业捕捞和养殖业油价补贴调整资金扶持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从2017年开始,每年都安排资金扶持推广稻渔养殖,2018年安排资金200万元,2019年安排资金400万元。作为稻渔综合种养的重点示范县,今年乳源县农业农村部门共整合稻田养鱼示范推广资金109万元,用于继续完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标准化稻渔综合种养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而在梅州,更是将“壮大特色现代农业,推广‘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技术”写入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广泛推广“稻渔、稻虾、稻鳖”等综合种养模式。


在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扶持和推广下,传统的稻渔综合种养在南粤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目前,全省共有清远市、韶关市、梅州市、河源市等8个市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达5.20万亩,产量2349吨,并已建成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1个,打造国家级示范性渔业文化节庆1个,注册稻鱼品牌4个,其中获得有机认证1个,无公害认证产品1个。


科技引领,产业效益增长明显



为了推动稻渔产业发展,广东集成省农业科教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全省推广部门携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品种优化和模式探索,选育出了石鲤、南岭禾花鲤等禾花鱼新品系,构建了“稻渔、稻虾、稻鳖”等多项综合种养模式,形成了“连南稻田养鱼”“韶关稻渔养殖”等典型的广东稻渔模式。


黄樟翰,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退休研究员。此前,他去乳源调研,得知当地稻田养殖石鲤历史悠久,但都是“人放天养”,长速越来越慢。原来,当地村民都是自己留种养殖,时间一长,种质资源退化较为严重。从此,黄樟翰一头扎进禾花鱼苗种选育工作,和学生朱华平(也是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师生接力,对乳源土著品种“石鲤”进行提纯复壮。经过多年的选育,如今已经选育出第七代石鲤。选育出来的石鲤头小、腹部饱满圆润,生长速度比原来快4倍,成活率高,具有不易逃逸、体色不易受鸟类攻击、方便捕捞等特点,非常适合当地稻田养殖。韶关市渔业技术推广总站从2017年推广示范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以来,就开始用华南鲤选育南岭禾花鲤,目前已选育到第三代;清远市绿之源渔业科技有限公司选育的“金元鲤”则保存了清远禾花鱼的血脉;广东禾花鱼品种选育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为了提早出苗,珠江水产研究所进行了“南繁北养”的试验,三月份就能出石鲤苗,在乳源等高寒地区养殖基本一年就可上市,实现较高产值。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发了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解决了水稻中期要晒田和养鱼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水稻生长周期短的问题,各科研机构正围绕“再生稻”进行科研攻关。


除了在品种选育和技术攻关上下功夫外,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站还联合科研机构着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广东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已经连续3年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作为全省主推渔业新技术之一,在梅州、韶关、连南等地建立多个示范基地进行推广。珠江水产研究所、乳源县畜牧兽医水产事务中心、一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和中冲富民合社共同制定了《稻田养鱼技术规范》,成为全县养殖户稻田养鱼的技术指南。连南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制订了《连南禾花鱼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并常年聘请珠江水产研究所的王广军教授,对技术人员、责任渔技员以及农户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水平。


在技术推动下,连南县稻田鱼从原来的亩产仅为10-20斤左右,增长到现在的亩产30-40公斤左右,推广面积也从原来的200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7000多亩,年产量达198吨,亩产和年产量足足翻了3倍,经济效益增长明显。韶关市的稻渔养殖面积从2014年的1.46万亩、产量367吨增长到2018年的2.43万亩、产量517吨。


创新经营 打造鱼米品牌



6月20日,“南越稻乡”水产区域公用品牌宣传直播活动第二场“水稻渔行”在百臻生态农业产业园举行,吸引了众多网友关注。据了解,“南粤稻乡”是去年由韶关市水产行业协会注册的区域品牌,寓为“南越国水稻之乡”,谐音“稻香”,禾花鱼、禾花米是“南越稻乡” 品牌下的两大拳头产品,是“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结晶。韶关市水产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打造“南越稻乡”品牌,目标是通过“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将会员按照标准生产的生鲜农产品用“南越稻乡”品牌整合在一起,运用物联网思维,建立O2O运营模式,让优质水产品、农产品从生产到客户(市场)实现无缝对接。目前,“南越稻乡”已经通过微信公众号建立了统一的网络销售渠道,凡是与协会签订了《韶关市禾花鱼产品上网协议》的农户和会员单位都可将禾花鱼、禾花米等农产品在该平台登记,坐等卖鱼卖米,并接受协会的监督管理,确保农产品质量。

稻鱼共生方式,一方面鱼可为水稻除虫、松土,促进水稻的生长,减少水稻病虫害,另一方面稻田中的昆虫和浮萍等也可作为鱼的饵料,这样,鱼基本上是全程吃天然饵料长大,因而其肉质细嫩清甜、味道鲜美、骨软无腥味、蛋白质含量高;而水稻则因为稻田中有鱼,全程需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这样生产出的禾花鱼和禾花米,属于无污染的绿色农产品,广受市场欢迎。据了解,“南越稻乡”的禾花鱼每斤可售卖35-50元/斤,禾花米售价12元/斤,按照每亩稻田可产禾花鱼40至50斤计算,单是禾花鱼就可亩增产值1600至2000元。


乳源县大桥镇中冲富民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6月。2017年初,合作社申报创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并于同年11月顺利通过考核,是广东省目前唯一的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合作社利用稻渔综合种养有效推动当地农(渔)业转方式调结构和绿色发展,带动了周边250多户农民开展标准化稻田养鱼。该合作社负责人介绍,合作社结合现代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形成了一套生产技术模式和产业经营模式,通过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包装和销售稻鱼产品,切实带动社员及周边农户增产增收。2018年,合作社帮扶的4户贫困户,在加入稻田养鱼后,人均年收入达到了8000元,均实现了100%脱贫致富。韶关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稻渔综合种养投资小,见效快,技术要求相对较低,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是产业扶贫的最佳项目之一。


渔旅融合 产业多元化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不仅丰富了农业生产模式,提升了当地农户的生产效益,还与美食餐饮、特色民宿、渔事体验、休闲垂钓、科普教育和节庆文化等旅游业态充分融合,把“渔业+旅游”搞得红红火火。在广东,最明显的莫过于连南“稻田鱼文化节”。

从 2014年起,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每年举办“稻田鱼文化节”系列活动,到2019年已经是第六届。去年的“稻田鱼文化节”从9月18日开始,至9月22日结束,四天时间内,举办“百歌颂中华”大合唱比赛、河钓大赛、龙舟邀请赛、“连南大叶杯”斗茶大赛、开幕式、万众渔乐、田间徒手抓稻田鱼、稻鱼茶产业园成果展、瑶山美食音乐节、瑶山渔趣等10个系列活动,吸引了县内群众及外来旅游客3万多人参加。“稻田鱼文化节”利用稻田养鱼特色生态农业,开展赏鱼、抓鱼、吃鱼、购鱼等活动,全面推动“文化旅游+农业”发展,引导游客深度体验连南瑶族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特色,辐射和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奔康。


“稻田鱼文化节”带来了人气,更带来了财气。数据显示,2014年连南全县接待游客159.3万人次,2019年达到了350.1万人次,同比增长13.2%,旅游综合收入13.6亿元,同比增长14.5%。


因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巨大的产业价值,已经连续成功多年举办的连南“稻田鱼文化节”在2017年11月获得了农业农村部认定,成为“国家级示范性渔业文化节庆(会展);并已成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之一。从2018年开始,连南更是依托“林下植茶树、梯田栽水稻、稻下育鱼苗”的立体农业发展模式,全力建设连南稻鱼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稻鱼茶产业园”建设,打造一二三全产业链,融合生态、文化旅游,进一步擦亮连南“稻田鱼”品牌。在连南“稻田鱼文化节”的带动下,韶关、梅州等地也结合当地资源文化特色,举办“稻渔节”“禾花鱼节”等稻渔节庆活动,打响地方农旅品牌,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来源:海洋与渔业杂志




广东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866号

主管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连新路171号广东科学馆东3楼308室 (广州市黄埔区萝岗(香雪地铁站)锐丰中心3栋2005-06房)

电话:020-22162647

联系邮箱:1344201510@qq.com

技术支持:广州市粤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