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广东省2020年渔业主推技术:淡水鱼类品质提升及养殖尾水减排关键技术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20日 09:32:54 浏览量:1759

一、技术名称:淡水鱼类品质提升及养殖尾水减排关键技术

二、技术概述

该技术通过对淡水鱼类全程高效生产、品质提升与安全防控等技术集成与系统化运用,可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附加值。可实现淡水鱼养殖生产方式绿色化发展,提升淡水鱼养殖对水、地等自然资源和饲料营养等投入品的利用效率,提高养殖排放物质的再利用水平,形成循环生态化养殖生产环境,引领产业生产方式走上生态优先的发展之路。

该技术有利于调整水产养殖结构,转变水产养殖方式,符合十九大以来的政策形势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尤其在目前养殖水产品市场低迷、质量参差的情况下,推进淡水鱼绿色高效养殖,对于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均有重要的意义。

三、增产增效情况

运用该技术后,一是通过对养殖水质的调控,实现养殖废水的排放,实现节能减排20%~50%;二是建立动态的营养精准供给模型和技术,提高饲料利用效率6%~7%,养殖动物的成活率提高约8%~10%;三是建成了“水产品主导品种数字化智能专家系统”和完整的水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实现了出口香港淡水鱼合格率由70%提高至99.8%;四是通过整体技术的运用,实现淡水养殖产业15%以上效益提升和养殖渔民的增收,实现生产方式“减量增收、提质增效”的转变目标。

四、技术评价情况

本技术关键得到了国家、省部等部门组织的专家评价,并通过关键技术科技创新查新。

客观评价由4项课题验收评价、1份现场验收报告以及1份科技查新报告材料组成。包括“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宗淡水鱼体系”(CARS-46-17)、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珠江流域高产精养池塘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2012BAD25B04)、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TGF-β/Smads通路探讨蚕豆调节草鱼肌肉I型胶原的分子机制”(10151038001000004)、广东省海洋渔业科技推广专项“草鱼无公害高效健康养殖模式建立与示范”(A201001E04)项目验收意见及评价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宗淡水鱼体系”(CARS-46-17)现场验收报告以及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高产养殖池塘底部环境维护与水质调控关键技术”(20169133)查新报告。

1、农业部组织专家对华南养殖岗位科学家谢骏团队承担“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宗淡水鱼体系岗位科学家”项目在“十二五”期间的工作评价如下(主要涉及到申报材料中的养殖过程减排关键技术和机制):华南区养殖岗位“十二五”期间研制出田字法池塘污泥生态工厂化调控技术工艺并形成技术规范1项;开发出基于 C/N 比+生态基调控的池塘养殖节水、减排模式;开发文丘里射流器底管增氧新型方式1种,形成高效增氧技术规范2个。以上技术、模式、规范已在广东、云南、贵州、陕西、浙江、广西、天津等地进行了示范推广,示范推广面积2000亩,技术辐射面积10万亩,累计应用实现增产6000吨,增收2640万元。

2、科技部组织专家对研究团队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珠江流域高产精养池塘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验收结果如下(主要涉及到申报材料中的养殖过程减排关键技术以及草鱼品质提升技术方面):课题构建了高产池塘底部理化因子原位分析方法和底部维护技术、池塘防寒减灾工程设施模式;提出了鱼类投喂策略等技术工艺10项;提出了高产池塘养殖减排模式3种,构建了草鱼节水养殖技术、草鱼高品质养殖技术及鳜-草鱼耦合养殖模式;建立了核心示范区7个,示范面积5.3万亩,新增产值1亿多元,相关技术辐射103万亩,带动新增产值6亿多元。示范区节水与污染物减排效果明显,社会经济效益显著,为珠江流域高产池塘健康养殖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获国家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发表学术论文52篇,其中SCI或EI收录论文11篇;出版专著4部;研制技术规程6项;培养研究生22名,同时培训和培养技术骨干785人次,渔民8208人次。

3、2012年10月原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专家对本团队承担的广东省海洋渔业科技推广专项“草鱼无公害高效健康养殖模式建立与示范”验收意见(主要涉及到申报材料中的草鱼品质提升技术以及可追溯技术):提出了一套适合华南地区养殖特点、优质、高效、健康、安全、生态的草鱼无公害高效健康养殖技术。建立2个800多亩的示范基地,辐射超过3000亩。”中心沟咸水鲩鱼获得绿色品牌认证。开展了水质和底质调控技术研究,开展了 HACCP 技术体系在草鱼养殖中的应用,制定了《草鱼无公害健康养殖技术规范》等技术标准3项。

4、广东省科学技术情况研究所“高产养殖池塘底部环境维护与水质调控关键技术”查新结果表明(主要涉及到申报材料中的草鱼品质提升技术以及可追溯技术),在高产池塘中,改进以往的peeper装置,首次建立了高产池塘底泥沉积物离子原位测试方法,解决了池塘底泥这一“黑箱”至“白化”研究的技术问题,按此方法,研究分析了高产池塘泥-水界面营养盐垂直分布及交换通量,同时亦开展高产池塘底泥沉积物中好氧反硝化菌的筛选与应用。在高产池塘底泥沉积物原位测定方法建立、高产池塘底泥-水界面营养盐垂直分布规律及交换通量、高产池塘底泥功能性好氧反硝化菌的筛选与应用等方面具有新颖性。

5、2013年6月,广东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本团队承担的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TGF-β/Smads 通路探讨蚕豆调节草鱼肌肉I型胶原的分子机制”(编号:10151038001000004)进行了材料验收。验收意见(主要涉及到申报材料中的草鱼品质提升机理):同脆化时间的检测结果发现,随着投喂蚕豆时间的延长,脆化草鱼肌肉中I型胶原和TGF-β/Smads 通路的信号强度均逐渐增加;进一步基于反义真核载体干扰TGF-β/Smads信号转导通路后,发现脆化草鱼肌肉中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量显著下降;TGF-β/Smads通路是蚕豆调控草鱼肌肉中Ⅰ型胶原表达的重要通路之一。该项目首次在鱼类中证实了TGF-β/Smads 通路是调控鱼类Ⅰ型胶原表达的重要通路之一,这一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6、2016年11月7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组织专家,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No.CARS-46-17)》“草鱼养殖”岗位科学家任务,于中山市民众镇华辰养殖场进行现场验收。专家组经现场取样、测试、听取课题组汇报,查验相关养殖记录及技术报告,形成现场验收意见如下(主要涉及到申报材料中的养殖过程减排关键技术以及草鱼品质提升技术方面):2014年1月-2016年10月,项目组在中山市民众镇华辰养殖场示范基地1170亩,应用池塘底部环境维护技术、高效本土脱氮微生物施用技术,集成草鱼疫苗免疫、草鱼良种引用等技术,以载鱼量精准控制技术为核心,构建了草鱼集约化养殖零排放模式。该模式改进了传统轮捕轮放技术:每年3-10月放养6批次、收获6批次草鱼,达到载鱼量精准控制在1500公斤/亩;平均总产达 5993公斤/亩•年,净产量为3918公斤/亩•年。与周边传统草鱼养殖方式(净产量1648公斤/亩•年)比较,单位产量提高了137.7%,养殖效益提升了111.0%;单位产量用水为1.2公斤鱼/m³,养殖全程零排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以上评价意见表明,首创的淡水鱼(草鱼)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立和示范为供港澳市场的稳定和提升草鱼品质、增加渔民收益构建了产业安全平台。首次建立的高产养殖池塘底部环境维护与水质调控关键技术以及高产池塘底泥功能性好氧反硝化菌的筛选与应用等具有新颖性,开发出基于C/N比+生态基调控的池塘养殖的草鱼节水、减排模式等共同构建了草鱼养殖过程排放整体创新性关键技术。草鱼品质提升的机制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养殖全程零排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五、技术要点

1、草粉饲料品质提升技术

采用自有发明专利技术和掌握的品质提升机制,以成品的淡水鱼为养殖对象,采用集约化精准养殖技术,并通过饲料调控提高草鱼等淡水鱼肌肉内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使人工养殖淡水鱼具备了自然生长淡水鱼的鲜美口味和口感,极大地改善肌肉品质,通过专利技术进行切割和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供应广东市场、出口港澳和欧美市场。

2、养殖尾水减排技术

结合微生物水环境调控技术、池塘水质设备和净化技术、池塘底部改良技术以及饲料调控提高减少蛋白质代谢等核心技术,集成淡水鱼疫苗免疫、氧气精准管理等技术,以载鱼量精准控制技术为控制点,建立了主养草鱼的集约化养殖零排放技术体系,实现了养殖尾水的零排放。

3、水质精准控制技术

针对水产养殖中经常遇到的养殖水体中氨氮以及亚硝酸盐过高的问题,通过精准控制水体中投入碳氮比例,定向培育调控水体中微生物群落,可以高效地将水体中的颗粒有机物、溶解有机物和无机氮转化为水产养殖对象可以摄食的絮凝体,降低养殖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从而改善了水质;同时培养的絮团营养组成合理,可用作水生动物的饵料或者添加剂,降低饲料系数,且方法简单,成本低,适于推广应用。

六、推广情况

该技术已在广州、中山、佛山等市县推广,应用面积达92万亩,新增产值17亿元,新增利润4亿多元。有力推动了我省淡水鱼养殖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在我省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淡水水产养殖提质增效,以及我省现代渔业发展等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七、适宜推广区域

包括水产养殖池塘、工程化养殖车间及山塘水库等。

八、注意事项

1、本技术不仅适用于淡水鱼养殖,也适用于其他咸淡水鱼类的养殖。

2、除鱼类养殖、产品加工外,本技术也适用于养殖尾水处理及轮捕轮放等生产操作。

来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院




广东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866号

主管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连新路171号广东科学馆东3楼308室 (广州市黄埔区萝岗(香雪地铁站)锐丰中心3栋2005-06房)

电话:020-22162647

联系邮箱:1344201510@qq.com

技术支持:广州市粤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