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资讯】广东韶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三年 行动方案(讨论稿) (2020-2022年)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17日 14:02:53 浏览量:1269

广东韶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于2015年12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2019年11月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验收。成立以来,在市人民政府坚强领导和政策支持下,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综合效益凸显。对标对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未来三年,广东韶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需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一是争创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有新的突破;二是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三是推动农业产业链均衡发展;四是争取国家、省对园区农业创新发展的经费投入。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着力拓展农村创新创业、成果展示示范、成果转化推广和职业农民培训四大功能,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壮大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大力采取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全市农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率先走出粤北山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道路。



二、发展目标



到2022年,形成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特色品牌为引领、现代经营为基础、职业农民为主体、三产联动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实现特色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将园区建设成为全省农业科技成果研发与转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及服务发展、农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阵地,以及产城镇村融合发展与农村综合改革的示范标杆。





(一)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新增农业科技研发平台6个,新建农业技术成果推广示范基地30个;累计推广农业新技术20项、新品种30个,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00件;培训农民5000人次,实施农业创新创业项目50项以上。

(二)现代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农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左右;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10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家,培育3个专业镇;特色经济品种产值占种植业比重提升至50%以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三)社会经济与生态综合效益明显提升。带动农户就业超过3万户,农民收入较2019年增长2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亩均农药、化肥施用量降低10%以上;“三品一标”产品产地认证面积占比60%以上,主要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99%以上。

(四)园区建设与乡村振兴实现融合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格局基本形成,新增10个左右有全省影响力的乡村旅游和观光休闲农业品牌;农户参与农村合作社比例提升至60%,种养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中国农民丰收节”等活动持续开展,农村电商、物流等服务体系完善畅通。

三、主要任务



(一)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1.高水平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快与中国农科院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粤北农业科研协同创新平台,辐射带动全市乃至粤北特色农业技术升级。针对兰花、落叶果、柑橘、高山茶、南药、丝苗米等产业,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实施一批农业科技专项,加强共性关键技术攻关。

2.加大高层次人才团队建设。发挥行业顶尖专家、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骨干作用,组建高层次农业科技联合攻关团队,提供人才、知识和技术储备。启动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提升广大农技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

3.加强农业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科研机构研发成果的产业转化,建设集研发、培训、信息服务、中试、生产加工于一体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构建农业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体系。引入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

4.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建设园区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人员创业平台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创建农业领域双创示范基地。发挥创新型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坚持高端人才引进与乡土人才培养并重,鼓励大学生、企业主、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自主创新创业。

(二)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1.高标准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粮、油、果蔬、畜禽、水产、园艺等农业科技实验示范基地3-5处,加强关键技术组装集成、试验示范和转化。依托示范基地集中示范先进生产技术,促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装备的集成应用。

2.农业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在南雄等区域建设2-3个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小镇),推广水稻机插、机直播技术,推动水稻机械化种植发展。在新丰、乳源、乐昌、仁化等地创建一批果茶园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推进粤北山地特色作物生产机械化。

3.综合防控标准示范基地。每个镇建立1个以上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标准示范基地,切实抓好柑橘黄龙病为主的作物综合防控工作。4.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围绕国家数字农业试点建设,各区县分别建成1处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加快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智能装备在特色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在水稻、落叶果、柑橘、茶叶等示范基地,构建天地一体的农业物联网测控体系,实施精准化作业。

(三)形成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体系



1.培育发展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积极推荐企业申报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一翻。创办示范家庭农场,完善家庭农场认定制度,组建家庭农场协会。推进国家、省、市示范社评定工作,组建专业合作社发展联合社。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探索与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有效联结的组织模式。

2.推动创新型经营主体融合发展。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以土地、林权、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融合”。发展订单农业,建设综合为农服务中心。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模式完善利益分享机制,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

3.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行“专业服务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农业经营服务模式。推进农村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工作,创建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镇,推广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形式。

4.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行动。强化园区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行动。探索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机制,培育30个左右的青年家庭农场主。



(四)促进园区建设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1.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批耕地地力监测控制点,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和农业水利设施,完善水稻产后的烘干与仓储体系,加强农旅基础设施建设,结合“互联网+”完善农产品交易硬件环境。

2.建设美丽乡村。发展循环生态农业,打造水体洁净、空气清新、土壤安全的绿色园区。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促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融合,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1.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广东韶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领导小组的重要作用,统筹谋划园区建设。

2.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园区建设与全市“十四五”规划的对接协同,实现园区空间及功能布局与全市新型城镇化相一致,与全市生态安全格局、重大交通建设等相一致。

(二)加大资金投入。



1.加大财政投入。建立稳定的财政支农投入增长机制,争取上级政府资金补助、贷款贴息、人才引进、平台建设等资金及政策支持。2.拓宽融资渠道。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企业的投入。推动村镇银行等地方金融组织发展,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抵押贷款。

(三)完善创新机制



1.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积极推动韶关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相关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加强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促进园区农业规模化经营。

2.完善开放合作机制。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国内先进农业科技园区交流合作,提升园区的管理服务水平和综合实力。拓宽农业“走出去”渠道,扩大园区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加强绩效考核



1.细化任务、协调推进。制定三年行动方案责任分解表,强化联席会议协调机制,协调研究解决相关问题。

2.明确目标、严格考核。将园区各项考核指标内容细化到相关部门、各镇(街),园区建设成效纳入相关部门年度绩效考核和各镇(街)工作绩效考核范围。来源:韶关市科学技术局




广东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866号

主管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连新路171号广东科学馆东3楼308室 (广州市黄埔区萝岗(香雪地铁站)锐丰中心3栋2005-06房)

电话:020-22162647

联系邮箱:1344201510@qq.com

技术支持:广州市粤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