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刘年艳:把乡村特色产业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朝阳产业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11日 17:22:39 浏览量:2278近日,腾讯集团与农业农村部干部管理学院(党校)在重庆彭水县举办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培训班”。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研究专家刘年艳受邀在培训班上,为来自不同省份的村支部书记做了“把乡村特色产业打造成产业振兴的朝阳产业“的报告。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大家普遍反映,对一个村来说,乡村产业振兴将面临三大挑战:
一是没有产业如何培育新型乡村产业;
二是脱贫致富产业如何升级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三是传统农业如何创新发展成为新型乡村产业。
针对大家关心的问题,刘年艳结合自己的研究进行具体的介绍。刘年艳认为,要创办好现代乡村产业,需要把握以下几点:总体要求是,对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创办现代乡村产业。具体是:一是要创新乡村产业资源。打造乡村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二是创办现代乡村产业。重点是创办经营主体。也就是要创办好乡村企业。面向市场需求,创新新型业态、新产品、新产业形态。三是要把农民组织起来。农民利益不断增长。乡村产业成为组织农民、教育农民与服务农民的产业载体。四是要与新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相结合。五是按产业发展规律,创办与塑造好区域公共、企业及产品品牌。六是要做好现代运营创新。运用现代传播推动产业发展。在一个村发展乡村产业,需要做好村庄规划。高效利用村庄的土地、空间、生态、乡村文化、农业劳动力资源。
把乡村特色产业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朝阳产业
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研究专家/刘年艳
一、要顺应乡村发展的新时代变局
乡村发展的时代变局主要表现为“一个新关系,三个转型发展”。
“一个新关系”,是指新乡村变革需要加快构建六大新乡村关系。总的要求是,打破传统区域结构,推动传统的二元结构模式向一体化的发展方式转型。基本的内容与形式是构建与未来新乡村发展相适应的新乡村关系。主要表现是,需要加快构建城乡、工农、农业与国民经济、政府与市场和社会、农业劳动与非农业劳动、乡村民众与乡村社区发展的新关系。
“三个转型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传统农村向未来新乡村发展的历史性转型。传统农村将呈现新农民化、新农业化、新乡村化、新区域化发展。二是后工业文明社会向未来生态文明社会转型。未来乡村也必将实现生态文明的制度与文化、生态文明生活方式、生态文明的共同体社会建设,实现绿色发展。三是社会生活向新时代化转型。体现全球化、市场化、区域化、智能化、人本化、大数据化发展的要求。
二、把握乡村特色产业五大基本特征与当代价值
(一)要把握乡村特色产业本质属性。乡村特色产业基本属性可以从不同的维度,乡村产业不同层面,乡村产业不同的产业发展环节去把握。其基本内容可以从“资源环节、形态特色、产品特色、产品功能与市场需求”五个方面来界定。重点体现在五个结合:乡村产业发展与新集体经营发展、乡村产业发展与创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乡村产业发展与推动村庄支柱产业形成、乡村产业发展与农民共同富裕、乡村产业发展与创建现代乡村社区相结合的方式与程度。
(二)把握乡村特色产业的基本特点。一是特色鲜明:由独特资源作为发展的基础。是区域特征的重要支撑。特殊产品品质。目标市场相对明确,形成特定消费市场。是满足特殊人群或者市场用户的需要。二是乡村独有:乡村产业的空间属性是乡村,乡村特色产业是利用乡村资源优势创建的乡村产业。是以乡村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根植于农业农村、由当地农民主办、彰显地域特色和乡村价值的乡土经济活动。三是农民主体:乡村特色产业是农民的产业。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乡村特色产品供给,同时,为农民创造就业渠道。乡村特色产业是农民创业的产业,也是农民致富的产业。四是相对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有其他产业发展不可替代的区位与资源条件。具备形成知名品牌,组建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体系的基础。有较强的产业集群能力,容易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县一特”的区域品牌。具有引领潜在市场的能力。符合区域分工的要求,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
(三)把握乡村特色产业的当代价值。其一,是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重要乡村产业形态。一是创新新供给,新产品,新服务;二是创新新需求,主要是对新的产业要素配置的新需求及产业现代化的新需求;三是增加紧发展的新动能;四是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等方面。这些方面成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推动力量。其二,是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主要体现在:特色产品生产经营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明显,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是富民产业。成为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新型产业基础与平台。
其三,是推动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一是多功能化,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创造新型产业。二是元素多元化,多样化元素结合,创新新型资源,为新型特色产业创新创造条件。创建新型特色产业。三是市场,构建起统一的多元化的市场。元素的、产品的、制度创新的供给与需求市场。其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抓手。推动传统农业由生产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型,由规模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型。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推动传统农业优势产业结构性调整。其五,推进生态优化的新型产业载体。配置生态资源。推进乡村景观化。优化生态系统。其六,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传承农耕文化。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提供教育和审美。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其七,满足社会新需求。生理基础性需求向健康功能转型,物质形态向物质与体验相结合,物质满足与心灵精神满足相结合。新产品满足新需求,新消费促进新产业发展的不断升级。用特色农业的景观资源发展旅游、观光、休闲业,可以让游客享受观光、采摘、体验生产、了解农民生活、感受乡土情趣。
三、注重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律
(一)抓住时代机遇。创办乡村特色产业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需要。乡村振兴进入乡村建设的新阶段,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与前提。社会消费加快升级,消费内容更加向个性化方向发展,对营养健康的农副产品需求旺盛,乡村特色产业创新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根植乡村。其基本要求是实现五个结合:一是与乡村资源创新相结合;二是与乡村农民利益及其全面发展相结合;三是与乡村社区发展相结合;四是与壮大乡村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相结合;五是与乡村新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相结合。
(三)引领市场。首先,面向市场需求。其次,创新市场策略。制定市场策略,关键是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出面向市场的产品方案与市场运营方案。第三,引导供给。不断创建满足、引领与创造需求来发展现代乡村特色产业。
(四)做好特色文章。其一,注重“精品”打造。没有“精品”就不会有特色。其二,创建品牌体系支撑。充分发挥公共品牌、产业品牌、产品品牌的集群优势,以品牌集群优势,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其三,推进“三特”建设。一是要创新特色产业。二是要要形成特色产品。三是要创新特色服务。
(五)构筑乡村新型产业资源基础。首先,全面认识资源范围。重新发挥农村文化资源,乡村生态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农业生产长期形成的农业优势产业,乡村风貌及文化的呈现所表现的资源。其次,推进资源创新。主要通过多功能化创新,转型,融合来实现。第三,做好资源配置。立足某个主导性的产业资源,通过配置新型的资源,为主导产业的创新提供资源支撑;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里面,为了丰富与拓展新型产业功能,需要重新植入新的产业资源,从而为新型产业创新创造条件;为提高产业经营效率与产品市场收益,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大对公共资源的高端配置,形成公共资源、产业资源、产品资源有机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六)实现产业化经营。首先,孵化经营主体。其次,构建产业生态体系。构建不断升级的产业集群结构。通过产业创制,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形成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周延产业相结合,传统产业、新型产业及战略性产业相协调的产业集群式发展。做好支撑体系建设。力争政策支撑、金融支撑、科技创新支撑、生产经营性的服务体系支撑。构建起政府+市场+社会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相结合的机制。
四、推进改革开放与创新发展新动能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主要来自二个方面,一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二是激发经营主体发展活力。
(一)推进重点改革。一是孵化动能主体。结合特色产业发展,推动“三变”(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实践。推进合作社企业化发展,创建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产业利益共同体。二是构建小农户利益链接机制。三是推动金融支撑特色产业发展机制创新。盘活存量资产。鼓励资金互助合作。加快融通社会资本。
(二)加快开放促进发展。要实现四大开放:一要做好市场开放。开放本土,促进地方市场与全国市场的融合,促进国内与全球市场相连接,推动特色农产品进出口,支持本土企业开展跨境合作。二要做好产业开放。处理好政府行为与市场功能关系,发挥政府作用,让市场真正成为产业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三要做好区域开放。打造区域特色,推动区域一体。四做好城乡开放。推动“人、财、物、商”在城乡之间自由活动,共同发展。做好三个跳出:跳出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发展路径,在全新的路径上开辟发展的新领域,实现发展的新愿景。一是跳出传统农业发展路径,发展乡村新型特色产业。重点是构建面向市场需求的市场导向性的新型产业。二是跳出传统农村,重建未来乡村。未来乡村是特色产业支撑的,镇村一体、村村一体,城乡互动,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新乡村。三是跳出传统农民,重塑产业农民。通过纵向与横向的产业创新,使“新农民”成为新产业的推动者与实践者,成为传统“三农”向“新三农”发展转型的动力。通过产业载体,股权参与,资产融合等多种方式,发展现代“业主型产业农民”。使新型农民成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产业大军。
(三)创新发展新动能。创新引领主要体现在八个创新:一是做好资源创新。二是做好新市场的创新。三是做好产品创新。四是做好新业态创新。五是做好新产业创新。六是推进运营创新。七是发展创意产业。八是做好融合创新。融合创新在三个层面上展开:一是跨界。农业与养生,生态、农业、休闲三者融合。二是各类元素融合创新,推动新产业,新产品的形成。三是元素的资源化配置,推动一般性产业形成区域主导产业与优势产业。
五、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特色产业
(一)创新发展路径。首先,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构建地域特色鲜明、承载乡村价值、创新创业活跃、利益联结紧密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其次,推动小产品大产业化。推进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食品和特色手工产品等产业化经营。第三,发展现代康养产业。主动对接区域休闲旅游市场,突出乡村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特色,提升各类园区功能,加快推进休闲旅游示范点建设与现有农家乐休闲旅游示范村转型升级,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化、精品化发展。打造具有乡村特色产业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第四,培育现代乡村发展综合性服务业。面向乡村发展形态的转型,催生乡村的新需求创办乡村新型服务产业。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乡村生活性服务业。培育乡村传统特色产业。培育乡村环保产业。培育农产品加工业。培育乡村建筑修缮业。
(二)构建三大关系。一是构建特色产业发展与乡村社区发展的关系。二是构建特色产业发展与小农发展的关系。三是构建特色产业发展与乡村整体产业发展的关系。形成主导产业、新型产业、周延产业相互促进的乡村产业集群。
(三)发挥三大作用。一是政府的主导作用。做好规划。强化县域统筹。要创新支持政策。依据不同产业的发展性质,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设施基础。二是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三是发挥社会传播的引导作用。创建传播平台,创建传统媒体+电子商务平台+微媒体+多元新媒体的传播体系。推动传播创新,构建活动传播。研究系列节庆活动,发挥活动、节日组织市场的功能,以节庆活动传播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塑造乡村特色产业 “网红”形象,创新网红传播方式。
(四)构建特色产业发展的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基地化,创建生态化、园区化、科技化或者智能化乡村特色产业基地。实施数字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战略,推进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深入推进“互联网+特色产业”,推进农业物联网在特色产业创建中的示范应用。推进区域性现代产地市场建设。创建微商+电商+交易+交易的产地市场。做好科技创新支撑。推动科技创新与特色产业的有机结合。创新结合方式,推进科技创新,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全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立健全特色产业技术研发体系。实现全产业链支撑,强化工艺流程、新产品、新业态的研发。加快特色产业绿色生产、特色产品加工技术、设施装备、专用材料、特色手工业工艺流程等技术研发。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提升龙头企业运营能力。发展新型产业农民。构建特色产业服务体系。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进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化与市场化。推动新业态创新。推动新产业的创新。推动新产品的创新。做好存量资产利用创新。主要通过要素化、功能化、资源化、资本化等市场化措施来实现。通过租赁、入股、流转等方式,为新型产业创新创造条件。与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相结合,引导返乡下乡人员依托自有和闲置农房院落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相关产业与服务。
(五)实行品牌化发展战略。创新三位一体品牌体系。打造一批叫得响、卖得好的乡村特色产品牌。创建区域+产业+企业+产品品牌体系支撑。发挥品牌体系价值。做好品牌定位。做好品牌体系的建设。创新品牌传播。建立公共品牌与产业品牌、产品品牌相互融合的品牌体系。做好品牌的管理与运营。唱响乡村特色产业品牌。加快产品认证、加强营销推介,培育壮大一批区域特色突出、产品特色鲜明、市场知名度高、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区域公用品牌。推进乡村特色手工业、乡土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融合发展,利用国际、国家和地方等专业节庆展会平台,全面推介和展示乡村特色手工业和民族传统文化。开发具有可观性、可娱性、可参与性的民俗表演、民间艺术等活动项目,宣传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促进乡村文化提高品质、形成品牌。
作者:刘年艳/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研究专家
来源:乡村规划设计研究平台
协会通知
更多- 关于开展“政策宣讲专辑”系列活动的通知
- 关于征集广东省农技协智库专家入库的函
- 关于征集广东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智库成员入库的函
- 关于广东省农技协服务工作站建设认定的函
- 关于2024年征集广东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人才专家库人才专家入库(应用类)(第二批)的函
- 关于招募2025年度“科技专家上山下乡、 科技为民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的邀请函
- 关于2024年征集广东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人才专家库人才专家入库((技术类)(第二批)的函
- 关于2024年征集广东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人才专家库高层次人才专家入库(第二批)的函
- 关于开展“科技专家上山下乡”、“科技为民志愿服务”活动的通知
- 关于邀请人才库专家参加“广东省基层农技协经验交流活动暨农技组织提能行动”活动及征集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材料的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