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刘年艳:村庄振兴要着力村庄发展的路径创新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29日 16:48:47 浏览量:2199村庄振兴要着力村庄发展的路径创新
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研究专家/刘年艳
村庄振兴的发展路径,是一个村庄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沿着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的方向,实施的各项建设任务。要把握好村庄振兴的发展路径,需要编制好发展目标,选准发展路线,创新发展内容,筹划发展措施。创新村庄振兴的发展路径,要做好“对标”、“对表”、“对用”,全面推进新时代的“新乡村”建设。
首先,要做好“对标”。也就是说,村庄建设要向建设社会主义新乡村发展道路对标。发挥社会主义新乡村引领建设,在推进乡村建设过程中,重点发展与巩固好三大基础: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展与巩固好党在乡村的组织基础。将党的组织建设成为领导与组织农民实施乡村振兴,推进乡村建设的坚强堡垒。二是坚持发展与壮大新集体经济,建设好社会主义新乡村发展的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坚持发展好以按劳分配为核心的集体经济分配制度,发展好组织与带领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群众基础。
其次,要做好“对表”。村庄建设的振兴时间表,要向乡村振兴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对表”。从2020年起,乡村振兴要对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新目标,在此基础上,要对表乡村振兴总体目标。到2035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50年,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发展目标。在对表的基础上,要编制好村庄的发展目标。一个好的发展目标需要考虑好以下因素:一要充分考虑村庄发展的综合条件。发展条件是基于村庄发展目标与战略定位的要求,实现村庄发展目标所应该具有现实的与潜在的服务能力。分析发展条件,需要找准村庄发展的基础平台,充分考虑一个村发展的现实条件,如自然、人文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条件等等。二要结合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五个方面来细化村庄具体的发展目标。实现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总体目标与门类目标的有机统一。由此,编制村庄发展具体的目标体系。
第三,要做好“对用”。向建设社会主义新乡村“对用”。通过构建新乡村发展格局、建设新乡村关系、创新新乡村功能、发展新乡村形态等方式,创新乡村建设内容,推进村庄发展路径创新,以实现未来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目标。
一是把握好乡村发展的三大趋势。立足乡村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发展变化的趋势,回归乡村本源,面向乡村发展的未来,推进新乡村建设。一是要把握乡村发展的总体趋势,朝着乡村社区形态发展方向,实现乡村发展形态由传统村落向乡村社区发展转型。以构建现代乡村社区为总揽,通过推动新乡村主体创新,新乡村功能创新,新乡村服务创新来实现。二是要把握乡村空间优化需要,朝着服务乡村民众生产、生活的方向,体现服务村庄民众与服务社会功能,实现村庄布局优化合理,利用高效。乡村是全社会的乡村,更是乡村民众的家园。通过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的乡村微观基础,构建起以人为本,体现区域化特色,发挥现代乡村服务功能的乡村空间布局,构建新乡村新发展格局形成。三是要把握乡村发展的新功能,朝着发挥乡村现代功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方向,立足区域发展与乡村自身发展要求,构建科学与合理的以城乡、区域、村镇、农业劳动与非农业劳动为内容的新乡村关系。
二是推动新乡村功能五大创新。其一,发挥乡村新产品制造与供给功能。面向社会新需求,立足乡村多元资源形态,通过不断创造新型乡村产业,推动产品创新,提供优质的乡村好产品,从而满足社会对乡村的新需求。其二,发挥乡村生态优化与生态文明乡村实践功能。现代农业及其所形成的现代乡村产业,要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支撑宏观生态不断优化的微观生态基础。广大乡村要积极践行乡村生态文明生活方式,创建生态文明乡村社会形态,广阔乡村大地要成为生态文明社会的乡村基础。其三,发挥乡村文化的创造型转化与乡村新文化创新型发展的功能。保护传统文化与创新传承有机结合。传承好传统的乡村文化,推动城乡之间、传统与现代相互交流、借鉴,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使乡村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大舞台。四是发挥好农民创新创业的平台功能。利用现有农业产业资源,推进农业产业化,创建多元的乡村产业,实现乡村产业集群化发展,广大农民在广阔的乡村天地创新创业,乡村成为农业创新创业的产业基础与空间。五是发挥乡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功能。将乡村建成服务社会新需要,推动新经济与新产业发展的空间延展,新产业融合创新的空间与产业链支撑。乡村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增长极。
三是构建六大新乡村关系。一是构建新城乡关系。以推进区域化发展为目标,通过城乡融合创新,创建“共建、共享、共治”的体制机制,形成城乡功能分工协调、共同构成区域发展支撑力量的新城乡关系。二是构建新工农关系。以乡村产业创新促进工农产业融合。推动传统工农产业形态向乡村产业形态,单一产业向产业集群化发展转型,构建产业融合、相互协调、互为市场、共同发展的工农关系。三是构建国民经济与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关系。需要加快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推动农业传统产业功能向生态、文化、康养等多功能化拓展,使乡村产业现代化成为宏观经济产业升级的动力,创建现代乡村产业新基础性功能,构建乡村产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关系。四是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关系。划分功能边界,规划调节范围。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及社会传播的引导作用。探索“负面清单管市场,正面清单管政府”双清单管理体制。五是构建农业劳动与非农业劳动的关系。通过构建乡村劳动力市场,培育乡村市场主体,提高劳动者素质与技能,创建乡村特色产业,创新小农组织化形式,推动农民自我性劳动向社会性产业劳动的价值转换,在产业发展中实现农民乡村产业性劳动与非农业劳动的等价互换,真正实现农民收入与社会收入水平的同步增长。六是构建乡村民众与乡村社区的关系。传统农民生活的基础以家庭为基础单元,传统农村的治理以家庭伦理基础。随着传统农村向现代社区的转型发展,乡村的治理方式也应由家庭伦理为基础向现代社区法治基础转型。
四是展现三大实践创新成果。一是围绕传统“三农”向未来“新三农”转型发展,做好村庄乡村振兴的路径创新。通过培育与发展新型乡村主体,创新乡村特色产业,推进新乡村社区建设来实现。二是围绕“道路、改革、发展、建设”在村庄的实践需要,推进路径创新。明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展与壮大集体经济成份,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在乡村发展中的实践创新。围绕促进乡村发展活力,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创新治理体系。实现绿色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着眼乡村民众需要与乡村功能创新需要,在不断对标过程中,把握与加快补齐乡村社会建设的短板。三是走融合发展、共同富裕、质量兴农、绿色发展、文化兴盛、乡村善治、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五是实现四个结合。村庄的新乡村建设要实现四个结合:一要与现代乡村社区化建设相结合。创新治理方式,为区域一体化创造条件。二要与乡村社区发展所需要的社会资源高效配置相结合。围绕居民的需要,配置区域一体化教育、养老、健康、安全、就业服务等资源。三要与乡村居民现代生活方式的需要相结合。为乡村民众享有充分的现代文明成果提供便利。四要与建设乡村精神,塑造乡村发展灵魂相结合。立足乡村民众的精神文化需要,配置相关资源,提供配套服务。创新乡村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交流,创建区域乡村民众精神家园。
六是在“五大振兴”上寻找突破。其一,做好产业振兴。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突出传统农业向高质量发展农业方向转型升级,重点创新乡村特色新型产业。推动由单一产业向乡村集群式产业的发展。其二,做好人才振兴。强调乡土人才、社会人才、乡村管理与治理人才、新型农民共同构成乡村人才群体,将留人、引人、提供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优化环境作为人才振兴的基础,以人才振兴促进村庄发展。其三,做好文化振兴。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以培育良好“三风”为抓手,推进“良好乡风,美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其四,做好组织振兴。以建设善治乡村为抓手,加快推进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创新,打造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优秀的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确保乡村治理有序有效,乡村社会安定和谐,充满活力。其五,做好生态振兴。将生态文明知识,文明生活,文明制度,文明成果与乡村精神建设融为一体。推进生态绿色发展。实现山清水秀城乡共美美好愿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环境与生态产品消费的需要,实现生态治理、生态管护、生态保育、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相结合,推动生态景观化、精品化、资源化,创新生态产业与生态产品。
七是塑造村庄发展的灵魂。其一,培育精神价值文化。乡村精神文化价值的创建要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揽,传承传统乡村文化与培育农村新文化相结合,适应我国新农民化、新农业化、新农村化、新城镇化发展趋势,引导农民树立“生态、科学、诚信、勤劳、开放、友爱、法律”的新观念,以新观念,推动乡村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其二,建设乡村风貌文化。乡村风貌是乡村文化的外在表现,也是满足大众多元化乡村文化需求的载体。乡村风貌建设要立足现有村庄风貌特色,按照生态和谐、艺术美感、文化传承的总要求,创建生态宜居家园,创新地方文化特色民宿,创意乡村风格,以此形成独具特色的村庄风貌。以优美的乡村风貌,丰富与展现乡村文化。其三,推进乡村精神家园建设。乡村精神家园,是乡村民众精神境界的总体,是农民的精神归宿,是情感依托与自由心灵独有的心灵空间。精神家园要体现“亲情友情的人文关怀,宁静山水、草堂人家的和谐家园,文化传承的心灵启迪”。结合乡村历史呈现、创建乡村大众精神文化活动及场所、推展乡村人物与人格标榜,张扬“真、善、美”,引领塑造乡村精神家园。其四,推进文化治理。我国农村发展的社会基础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宗族社群为主体的农耕文化。这是与城市或者其他国家农村最显著的不同点。长期以来,以伦理为基础的文化治理是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的法理基础。在新时期,结合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总要求,创新农村传统的文化治理,构建民事、民治、民享的民权治理方式,推进农民人本主义文化建设,是我国乡村现代治理面临的新课题。其五,创新产业形态的文化。创新产业形态的文化要从以下方面来展开:加强对传统农业产业及其生产方式的保存及传承,结合市场需求,推动传统产业功能向新产业资源的转型,在此基础上,培育新型产业;结合一个村庄的独特资源优势,引进与创新新型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文化元素为特征的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的创新,推动文化传承;提高文化元素在传统农业产业中的地位,使新型产业成为乡村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
(来源:财富金桥乡村规划设计研究平台)
协会通知
更多- 关于开展“政策宣讲专辑”系列活动的通知
- 关于征集广东省农技协智库专家入库的函
- 关于征集广东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智库成员入库的函
- 关于广东省农技协服务工作站建设认定的函
- 关于2024年征集广东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人才专家库人才专家入库(应用类)(第二批)的函
- 关于招募2025年度“科技专家上山下乡、 科技为民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的邀请函
- 关于2024年征集广东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人才专家库人才专家入库((技术类)(第二批)的函
- 关于2024年征集广东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人才专家库高层次人才专家入库(第二批)的函
- 关于开展“科技专家上山下乡”、“科技为民志愿服务”活动的通知
- 关于邀请人才库专家参加“广东省基层农技协经验交流活动暨农技组织提能行动”活动及征集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材料的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