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李繁荣:中国乡村振兴与乡村功能优化转型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11日 17:53:12 浏览量:2716

基于乡村功能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建立基于“三生”空间系统的乡村功能与乡村振兴之间的逻辑关系,探讨乡村功能优化转型的方向,并提出乡村功能优化转型的策略。乡村功能的优化转型,可以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动力和活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以为乡村功能优化转型提供方向引导和政策支持。研究表明:(1)生产功能优化转型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生活功能、文化传承功能优化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生态功能强化可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组织功能复兴可推动乡村组织振兴;乡村整体功能优化需要乡村人才振兴。(2)乡村振兴必须优化乡村“三生”空间布局,按照不同类型乡村发展特点,分类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功能优化转型的终极价值是实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3)以乡村产业新业态带动乡村功能优化转型过程中,要有效发挥乡村振兴政策和制度的支撑作用。 

中国当前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取得了决战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产量连续稳定,城镇化顺利推进,乡村生产、农民生活、自然生态等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城乡差距加大、农村劳动力老弱化、村庄“空心化”、乡土文化逐渐消失等各种“乡村病”也相继出现。乡村衰退作为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问题,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未能得以避免。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望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现实困局,探索有效逆转乡村衰退趋势的路径。

乡村作为乡村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载体,与城市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从发达国家乡村发展历程来看,生产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加大了城乡分离和对立,乡村的功能在破坏和重构中逐渐向多元化发展。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来临,乡村从生产空间向消费空间转变,逐步摆脱了对城市的依附,乡村也在不断建构中逐步复兴。从中国城乡对立、城乡一体化以及城乡逐步融合的过程来看,乡村的发展经历了与发达国家相似的历史,乡村的功能也逐渐由传统空间功能向多功能转变。然而,乡村自发重构与转型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出现了乡村功能退化。研究者认为促进乡村功能多元化发展是乡村发展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和新的理论范式。关于乡村聚落体系、乡村空间结构、乡村聚落等级规模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为进一步研究乡村功能转型提供了理论基础。

规范有序地发展乡村功能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所在,乡村功能提升是乡村振兴系统工程的重要部分。现有研究成果已经普遍认识到乡村振兴与乡村功能二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但已有研究多是从宏观层面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乡村功能分析的背景,对于二者之间如何有机融合等微观层面的研究尚未充分展开。鉴于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认识乡村功能的新变化,如何通过乡村功能转型,构建有效推动乡村振兴的乡村功能模式,使乡村空间不仅成为破解“乡村病”的重要支点,而且逐步发展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场域,成为推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力量,是乡村地理理论研究和乡村振兴实践都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挖掘乡村功能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三生”空间系统的乡村功能与乡村振兴之间的逻辑关系,探讨乡村功能优化转型的方向,并提出乡村功能优化转型的策略。在丰富乡村地理学理论的同时,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为中国乡村功能优化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乡村功能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乡村功能与乡村空间形态变迁是乡村转型的2个重要维度,其中乡村功能的历史演化又是导致乡村空间形态变迁的根本原因。西方国家所经历的乡村衰败、乡村社会向都市社会转型的过程,也是乡村功能逐步演变的过程。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社会转型和乡村危机更加痛苦而漫长,需要政府力量发挥主要作用以推动乡村走出危机,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既是当前乡村功能转型的背景,也是乡村功能转型的目的。

(一)乡村振兴:乡村功能优化转型背景和目标

乡村的功能演变过程与乡村地域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结构、生产力水平等基本要素的发展变化紧密相关。西方国家在经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农场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是导致乡村衰落的重要原因。中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乡村发展面临了同样的问题,农村人口的减少、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乡村工业的发展等使乡村地域生态环境、社会结构发生巨变,乡村功能发生动态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人口缓慢上升,自1992年开始,国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发生积极的变化,以政策、法规的颁布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向城市和工业流动。1995年中国乡村人口达到顶峰,之后乡村人口持续下降,2020年乡村人口下降到50 979万人(不含港澳台地区)(图1)。农业人口的持续减少使农业生产方式和人地关系持续转变,乡村的“农业生产功能”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农业人口减少更进一步推动了机械化、化学化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和农业生产力提高;另一方面,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普遍存在。乡村的“居住生活功能”受到城乡二元结构、城镇化过程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外流导致“空心村”成为乡村人地关系要素配置失衡的重要表现。同时,在重城轻乡的发展战略下,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排放、农业生产非生态化、农村生活垃圾污染严重等问题突出,乡村的“生态功能”受到严重破坏。以“乡村病”为主要特征的乡村衰败日趋严峻,乡村成为中国人地矛盾最为突出的区域之一。


复兴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顺应乡村发展趋势和实际,拓展及优化乡村功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事关中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是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之一。为此,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2月的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5个方面的内容,在为乡村振兴指明方向的同时,实则也指明了乡村功能优化和转型的方向。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基于此,将乡村振兴这一重要国家战略与乡村功能研究关联起来,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研究乡村功能优化和转型,是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后乡村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方向和重点。

(二)乡村功能优化转型:激活乡村振兴的内驱力

乡村场域作为乡村人口聚居地,是由乡村居民、自然生态、社会、乡村建筑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也是农村经济发展、乡土文化传承、乡村公共服务建设及农民社会交往的空间平台。与城市相比,乡村具有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多种特有功能。陈锡文认为,乡村功能主要包括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功能、提供生态屏障和生态产品功能、传承优秀乡村传统文化功能3个方面;刘进军等指出,乡村除了具有农业的衣食功能外,还有产业发展功能、文化科普功能、旅游观赏休闲功能、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功能。总体来看,研究者对乡村具有生产功能、生活和文化传承功能、生态功能这3方面功能已达成共识。乡村是人地关系调整的核心和关键,在中国城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中起关键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乡关系的演变,尤其是随着“第二代农民”进城以及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开放,乡村所具有的传统农民共同生产、共同生活的场景逐渐改变,乡村在历史上所具备的组织治理功能也逐渐弱化。然而,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同时乡村空间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未随之优化,功能衰退以一系列“乡村病”的形式表现出来,乡村功能弱化、病态化导致乡村衰退。

当前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扭转乡村衰退趋势,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推动乡村功能复兴和优化,激活乡村振兴的内驱力。中国要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乡村功能就必须向“经济+社会+自然+文化+治理”复合生态系统优化转型。乡村功能是宏观乡村振兴战略到微观乡村建设落实的中介和桥梁,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具体机制,以乡村振兴为导向的乡村功能转型研究应该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乡村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空间载体,乡村振兴作为乡村发展的目的,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乡村功能的优化和转型,包括农业生产功能、居住生活功能、生态保障功能、文化传承功能以及乡村组织功能优化和转型,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和活力,从而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所依附;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又可以为乡村功能优化转型提供方向引导和政策支持,从而实现乡村功能转型与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互动。相反,乡村功能僵化弱化,则会导致生产不兴旺、人才流失、乡土文化没落等“乡村病”愈发严重,乡村振兴战略有关政策的实施,只能“输血”而不能形成“造血”功能,则会进入乡村功能弱化与乡村进一步衰退之间的恶性循环。乡村功能与乡村振兴之间双向循环互动机理,更进一步揭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功能转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功能优化转型方向


要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首先要确保乡村功能在现有基础上的优化转型,而乡村空间系统是承载乡村不同功能的基础。研究者大多从“三生”空间系统研究乡村空间格局,对乡村功能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乡村空间系统最终体现为社会、经济形态和组织关系在地理环境内的物质映射。中国乡村发展的历史表明,组织功能在乡村完成社会目标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乡村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上,乡村组织功能也表现出不同特点。当前乡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组织缺位与组织功能弱化等问题,制约了乡村进一步发展。鉴于此,对乡村功能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三生”空间系统为基础展开对乡村功能的进一步讨论,发现乡村振兴内容(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与乡村多元功能之间存在高度契合关系,一定意义上讲,乡村振兴也正是各项乡村功能的复兴、优化、转型。如图2所示,在已有研究基于“三生”空间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乡村作为“生产空间”发挥其生产功能,产业振兴与生产功能优化转型存在互相推进关系;乡村作为“生活空间”发挥其生活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文化振兴与生活、文化传承功能优化转型存在互相推进关系;乡村作为“生态空间”发挥其生态保障功能,生态振兴与生态功能优化转型存在互相推进关系;“三生空间”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组织振兴为各项乡村功能协同推进提供保障,乡村组织功能优化也进一步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无论是生产功能、文化传承功能还是生态功能、组织功能的优化,人才都是其背后最能动的要素,因而只有人才振兴才能真正推动乡村功能的优化转型。本文正是基于乡村功能与乡村振兴之间的逻辑关系,探讨乡村功能优化转型的方向。


(一)生产空间:生产功能转型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乡村地区一直是中国农业生产的最主要区域。乡村空间格局中农业生产空间占据主要部分,农业生产功能作为“三生”空间功能的物质基础,为农村生活提升、农民收入提高和乡村生态环境改善提供支持。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城乡关系从对立逐步走向融合的过程中,乡村空间的生产功能从传统的农业生产功能演化为“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工业生产”复合生产功能。然而,当前中国乡村空间系统普遍存在农业生产面源污染严重、农产品附加值低、乡村工业污染排放严重等问题。从数量上看,乡村生产功能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而大幅度提升;但从质量上看,乡村生产功能破坏日趋明显。因此,乡村要振兴,首先要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这就要使乡村生产功能复兴、优化、转型,不仅表现为生产数量提高,还表现为生产质量优化。

乡村产业振兴包括乡村产业生态化和乡村生态产业化两方面。产业生态化是乡村生产功能优化转型的方向之一。通过农业绿色生产减少面源污染,乡村空间系统内建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工业生产之间的循环闭环,延伸拓展产业链,增加绿色优质产品供给,推动乡村生产功能优化转型。生态产业化是乡村生产功能优化转型的又一个方向。如果“绿水青山”不能变成“金山银山”,乡村居民不能从生态环境保护中获益,则易于出现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的后果。乡村空间范围内的绿色资源可转化为生态产品或生态服务,可增加生态产品供给。

(二)生活空间:生活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的强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尽管乡村人口总体呈减少趋势,但目前中国仍有50 979万人聚居在乡村,乡村空间是乡村居民生活和交流的空间载体。乡村生活空间功能由乡村居民点、乡村建筑物、乡村道路、乡村宅基地旁绿地等构成。在悠久的乡村发展历史中,中华民族有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形成系统的乡村文化及建立其上的民间信仰,是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的发展,导致大量乡村居民向城市流动,乡村聚落的生活功能逐渐弱化,乡村宅基地资源闲置荒废导致的“空心村”问题不利于农民生活居住水平的提高和居住质量的改善。包含农业、工艺、建筑等在内的乡村文化功能随之弱化,一方面导致乡村地域文化特征、珍贵的乡村文化遗产有逐渐消失的趋势,另一方面文化功能弱化、乡村文化自信缺失,会进一步导致乡村人才流失,乡村衰退加剧。因此,乡村要振兴,必须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在乡村聚落生活空间以文化人,引导乡村居民在文化滋养中主动建设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乡村空间,完善其生活功能。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了“重塑乡村文化生态”“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乡村文化振兴一方面包括复兴乡村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乡村凝聚力的文化资源支撑;另一方面还要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现代化的政策视野和理论资源,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实现乡村文化治理现代化。

(三)生态空间:生态功能的强化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乡村生态空间发挥生态功能,生态功能是满足区域内外人类生存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乡村空间具备特有的生态调节功能和生态支持功能,即通过乡村空间系统发挥调解气候、净化空气、减缓自然灾害等的能力,以及通过农业生产发挥保持土壤肥力、生物多样性等的功能。

生态环境是乡村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农业化学化、乡村工业化的发展使当前乡村生态环境普遍恶化,极大程度影响和制约了乡村进一步发展。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乡村生产力,优化乡村生态功能才能保障乡村生活功能正常发挥。因此,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维度和关键的一环。乡村生态振兴能够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乡村生态功能的强化和改善有助于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推动乡村生活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的优化。

基于“三生”空间系统的内在协调,乡村生态功能的强化和改善与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的优化转型密切相关。大力推动乡村产业生态化、有序推进乡村生态产业化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同时也有效改善了乡村的生态功能;在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育和弘扬乡村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可探索乡村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共同推进的路径。

(四)“三生”空间系统:组织功能复兴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乡村“三生”空间系统涉及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内容,乡村空间是乡村地域内部各种经济社会要素及活动的空间载体,多主体、多空间、多功能的特征决定了乡村“三生”空间范围内组织功能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很长历史时期,乡村基层组织在中国乡村建设乃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现代化建设成就,核心就在于建立了一套强有力的基层组织及动员体系。乡村空间结构变迁即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结构及比例的演变过程中,乡村基层组织通过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履行其组织功能。然而,在中国乡村衰退、乡村各项功能异化愈益明显的同时,乡村的组织功能弱化也较为明显。研究者认为,自中国进入后税费时代,乡村治理过程中出现了新一轮的问题。乡村免收农业税费以后,乡村基层组织的资源动员能力弱化,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乡村基层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资源财力,实践中干群关系疏离、乡村治理无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缺乏的现象普遍存在。

基于此,乡村组织振兴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乡村组织振兴就是要推进乡村组织功能的完善,形成强有力的组织协调能力,通过组织功能的完善有效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优化转型,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障。

(五)乡村人才振兴:乡村功能优化转型的保障

无论是乡村空间“三生”功能优化转型,还是乡村组织功能强化转型,人才都是其中最具活力最主动的因素。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与2010年相比,乡村人口减少了16 436万人,乡村人口流向、乡村人才培养目标与乡村振兴目标存在偏离。乡村功能的优化转型对人才的需求超出了当前乡村人口的能力范围,各个地方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已经开始在人才领域里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瓶颈。

研究者从激励新乡贤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城市人才入乡参与乡村治理、引导农业高校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等不同角度讨论乡村人才振兴的途径,认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然而,乡村振兴、乡村功能优化转型仍然面临着乡村人口外流、人才紧缺问题带来的双重夹击。因此,急需把乡村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核心引擎和关键环节,强化乡村人才振兴对乡村功能优化转型的保障作用。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功能优化转型策略


乡村振兴既是乡村功能优化转型的目标,也为乡村功能优化转型提供了方向和思路。乡村振兴必须优化乡村“三生”空间布局,按照不同类型乡村当前发展现状和发展特点,分类推进乡村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催生乡村新业态,拉动乡村空间“三生”功能优化转型;组织振兴、人才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保障,推动乡村系统功能的优化。

(一)以乡村新业态带动乡村功能优化转型

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是乡村产业振兴中不可偏废的2个方面。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乡村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密不可分,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不断催生和培育乡村新业态,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由此,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必然在乡村融合发展中不断优化转型,以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

立足乡村资源和基础,发展特色农业和优势农业,防止乡村之间的同质化低端竞争。依托乡村农业生产的发展,延伸拓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条;依托乡村资源发展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工业,畅通乡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间的内循环。在乡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以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为代表的农业绿色化发展、依托乡村资源形成与农业相结合的乡村工业发展模式,进一步推动乡村生产功能优化转型,使乡村的人地关系向着“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方向发展。

乡村文化振兴需要乡村深入挖掘、继承优秀的乡土文化,把保护乡土文化与传承、开发利用乡土文化结合起来,通过赋予传统农耕文明以新的时代内涵催生乡村新业态。因此,当前乡村的文化传承功能之一就表现在加强对古镇、古建筑、古村落、农业遗迹等的保护力度,深入挖掘乡村范围内的民间艺术、手工工艺、民俗文化等。统筹协调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基础上,结合乡村的文化传承功能,培育乡村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同时还要盘活闲置宅基地,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发展乡村旅游、精品民宿、度假康养、文化创意等新业态。通过乡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传统的乡村生态功能是通过乡村空间划分,以生态空间提供生态产品达到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目的。由于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农村垃圾数量持续增大,乡村生态功能除了要严格保护乡村生态空间外,还需要主动实施乡村生态治理。在农业面源污染方面,严格土壤测土配方,加强对化肥、农药、地膜等的减量化监督管理;在垃圾污染治理方面,借鉴和推广浙江省“零污染”乡村建设成功经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除此之外,乡村振兴催生乡村新业态发展的过程中,乡村产业的发展引致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大量项目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乡村信息产业发展、数字乡村建设等伴随着乡村新业态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都要求乡村功能不断调整和优化转型。

(二)乡村功能优化转型的保障

乡村功能优化转型是一个自下而上微观调整的过程,同时也是自上而下宏观政策推动的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十四五”规划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标志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已经拥有明确的顶层设计。在此基础上,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同时推动乡村组织振兴、乡村人才振兴,这就为乡村功能优化转型提供了政策保障。

首先,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导向下乡村功能优化转型的物质保障。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通过乡村国土空间格局调整,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从顶层制度推动了乡村空间系统“三生”功能完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乡村建设的重点,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乡村新业态的培育和持续发展,必须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保障,包括乡村道路建设、供水保障工程、电网建设、数字乡村建设以及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发展等在内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使产业新业态在乡村具备不断成长的基础。

其次,强化乡村振兴、乡村功能优化转型的基层政府组织保障。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乡村功能优化转型已经不是乡村自下而上被动发展的过程,而是乡村振兴战略下党和政府自上而下主动干预的过程。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必须通过基层组织充分调动乡村居民主动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乡村产业振兴是政府撬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过程,因此,乡村组织振兴的重点要放在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搭建乡村治理多元主体参与平台,以乡村基层组织为纽带,实现党和政府主导性和农民主体性、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统一,推动乡村振兴。

再次,构建满足乡村振兴、乡村功能优化转型的人才体系。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人才振兴也是乡村生产功能、生活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组织功能、生态功能优化的关键。如果没有人才的支撑,乡村振兴、乡村功能优化转型只能是空中楼阁。为此,要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注重“三农”干部培养配备;发展职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构建乡村振兴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激发新乡贤积极性,激励社会各界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结论与讨论


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对中国传统乡村功能带来剧烈冲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适应当前乡村发展要素的变化为乡村功能优化转型提供了契机。乡村功能优化转型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乡村的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以及文化传承功能、组织功能等进行的动态调整。本文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方面和乡村功能内涵之间的逻辑关系,得出如下结论:(1)乡村功能优化转型和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互相驱动、系统推进的过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乡村功能与乡村振兴二者之间互相推进的关系会逐渐增强。(2)市场催生新业态是乡村功能优化转型和乡村振兴的内在驱动。乡村功能优化转型的终极价值是实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乡村空间范围内自然、社会、生态系统内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博弈过程,需要完善的市场机制以推动各类要素回归乡村,推动乡村功能优化和乡村振兴。(3)乡村功能优化转型与乡村振兴互相推动需要构筑有效的政策保障体系。

乡村功能优化转型需要正确处理乡村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完善的组织和人才保障对乡村发展至关重要。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探索乡村功能优化转型的方向,如何通过发挥乡村各项功能进一步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如何以更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来推动乡村振兴、乡村功能优化转型,均是乡村功能优化转型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亟需通过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为乡村功能优化转型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更广泛的理论依据。


作者:李繁荣




广东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866号

主管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连新路171号广东科学馆东3楼308室 (广州市黄埔区萝岗(香雪地铁站)锐丰中心3栋2005-06房)

电话:020-22162647

联系邮箱:1344201510@qq.com

技术支持:广州市粤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